![]() 孟凡龙
孟凡龙 首席主任心理顾问 专业背景 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医兵法)为主体融合西方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资源,系统从事本土心理学临床实践和理论建构15年。 截止2021年1月,个案咨询12000+小时,个人成长督导时间超过600+小时;咨询案例督导1000+小时。 2008年5月—2009年6月常驻四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北川,从事心理救援与社会公益慈善相结合的社会性重大创伤事件本土在地化综合援助工作。创建北川擂鼓国际无障碍心理援助工作站,期间负责管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等机构工作站常务心理援助事宜,并与无国界医生组织(法国部)、世界宣明会等欧美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长期协作,同步协调安排全国各地及港台地区心理援助志愿者有序开展力所能及的适宜的现场工作。 2009年3月,于“5.12”四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心理援助工作站,首绘“九宫五轮心法图”(现更名“孟氏心法图”);本人带队主导的灾区系统心理援助工作模式及实践经验作为“后现代心理”范例列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5.12心理援助丛书》于2009年出版。 2009年11月—2010年4月,常驻拉萨调研学习藏传佛教、藏医学及藏区风俗习惯在临床心理疗愈中的应用、方法及其现实价值;2010年3月,于中美宗教心理学第四届年会发布本人撰写的《人生朝圣路——藏族人的宗教生活與身心問題應對方法及相關領域的漢藏聯係》一文。该阶段研究成果在之后的玉树地震心理救援中经过了临床实践检验,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验证了其独特的本土临床心理疗愈价值; 2010年4月—2011年11月,常驻玉树地震灾区心理援助期间,作为救援现场负责人,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玉树地震灾区的特殊性,提出玉树灾区长期心理复建工作的方向、内容及指导意见,于2011年2月发表《天地人心——玉树灾区身心问题对治的现实基础和未来需要》系列调研报告。同步完成了心理、大病照护、助学、生活物资协调等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一体化综合式在地支持系统的建立,并及时发挥应急援助作用。 2015——至今,在儒家角色伦理学、形—气—神的精神化身体观与古之道家道术、中医精神病学整合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本土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建构。同时,调研学习云贵川羌族、彝族、纳西族、傣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宗教和民俗中的本土心理疗愈资源,积极探索向临床心理疗愈实用层面转化。 擅长领域 婚姻家庭(亲密关系与性心理)、亲子关系深度咨询及代际创伤疗愈;长程身心灵统合顾问型咨询;个体心理危机随宜介入咨询疏解「包括但不限于:情绪困扰(焦虑、强迫、恐惧);应激反应及躯体问题(幻听、幻视、失眠及莫名疼痛);心境失常(抑郁、躁郁、自杀、自残及攻击性冲动);发展型创伤问题(创伤后应激反应持续存在、自我及人际失调、跨性别、性少数及BDSM)」;临床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期间心理支持、心理复建及临终关怀、哀伤疗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