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心堂教育
_faiMaterial_2000059

悦康咨询

私密服务

咨询热线:

18087178516

18987472284



 

面貌老实的邻居半夜偷我藏床下,她们被选中与独居无关

面貌老实的邻居半夜偷我藏床下,她们被选中与独居无关-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文:阿肖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面貌老实的邻居,半夜偷藏我床下”:她们被「选中」,与独居无关


想象一下:


你一个人加班到深夜,回家路上,总感觉有个人一直跟着你。


好不容易到家,想开门时,却发现密码锁上都是指纹印


洗完澡,换上睡衣,检查窗帘有没有拉好,突然发现对面楼有人盯着自己家看。


隐隐觉得不安的你,在门口摆上了男鞋,还在阳台上挂上了男性的衣物。


希望那些“有心人”可以误认为,你并不是独


然而,恐怖的还在后面。


你渐渐发现马桶圈好像也被掀起来过,卷纸上甚至还沾着水渍。


家,原来也早不再安全。


此时的你,会是什么反应?


以上这些场景,均出自新上映的电影《门锁》


为了渲染恐惧,片方在宣传海报上,密密麻麻地扔出一系列社会案件


武汉,半夜,陌生男子对着猫眼做鬼脸;


上海,独居女性被陌生男子杀害,装进行李箱;


厦门,独居女性被中介杀害,只因为2万元……



触目惊心。


用意是好的,只是影片在编写脚本时,似乎用力过猛。


女主角像是“恶性事件黑洞”,先是被黑中介闯进家,接着被保安暗恋跟踪,被已婚上司性骚扰,甚至被兽医监控迷晕。


为了体现独居女性的恐惧,不惜集齐所有要素。


其实,大可不必。


真正让女性不寒而栗的,从不是小概率的“撞上变态”。


如果你看过恐怖片,肯定会明白:


鬼出现的那一刻,固然可怕,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阴间玩意儿,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大恐怖。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你聊聊:独居女性的恐惧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世界是危险的


先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好像很少有人会提:“男性恐惧”?


明明刑事犯罪中,男性受害人的占比远高于女性。


你或许会说:因为体力悬殊,女性在男性面前很难反抗。


不错。


恐惧,往往伴随着无能为力。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那些我们从小到大不断接受的规训。


刑事犯罪受害人性别构成,资料来源为公安部


你可能从小就听过类似的话:


“晚上少出门,不安全。”

“不要穿短裙,有坏蛋。”


这些话,你一定打小就不陌生。


长大后,每当有“阴间新闻”发生,铺天盖地的,也都是教导女性自保的声音。


字字句句,看似出于关爱。


却总让我想到康奈尔教授苏珊·布朗米勒的话:


“如果女性接受了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负担,她们往往会强化这样的观念,‘必须在恐惧中行动和生活’。”


出于好意的劝诫,反而让恐惧更为扩大。


同时,也让女性更为弱小。


一面,是女性从小被规训的“弱者思维”;


另一面,是社会案件不断强化的观点,“男性是危险的”。



上海独居女性被杀害分尸后,一位朋友半夜打来电话,惊慌地说:“家里好像有人。”


我和她一直保持着通话,她才鼓起勇气出门查看。


原来是,“风太大了,吹的窗户在响。”


这就是研究者Rebecca Thompson提出的“集体创伤”


简单来说,就是:即使没有亲历暴力事件,通过大量女性被害的新闻报道,也会产生恐惧,形成创伤。


这份恐惧,足以被任何风吹草动激活,进而泛化到身边每一个人上。


那个热情好客的邻居,甚至都会变成“藏在床下的陌生人”。

那个普普通通的邻居,

可能就是“藏在你床下的人”


南风窗曾采访过一位独居的女性。


一天,她出门遇见邻居。


对方挺礼貌,让她先进门,又随口问:“你也这么早上班啊?”


本是一次不经意的相遇,却成为她恐惧的源头。


那天晚上,将近11点,敲门声响起。


邻居拎着一袋葡萄,说是客户送的,自己不吃。


即使反复拒绝,葡萄也被硬塞到了她的手里。


或许邻居是好意,但她却深感不安。


之后,她开始密切关注邻居回家的关门声。


他的每一次敲门,也会让她心跳加速。



很多时候,我们恐惧的都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可能性”:


下一次,邻居是否会突然换一副嘴脸,破门而入?


身后的那个男人,一直盯着我看,他到底是不是别有用心?


突然问我“是不是一个人住”的男同事,是想到了什么才这样问?


这样的念头,像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让人持续不安。


就像韩版《门锁》,即使藏在床底的保安已经死了,


女主也搬入了新家。


一切都看似回归了正常的生活。


然而,恐惧却早已刻入她心底,以至于每天都要检查床下。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为了对抗随时可能出现的恶意,多少女性在周遭竖起一圈本不需要的防护墙。


不断内耗之余,生存空间也一再被压缩。

毫无缘由的恶意,无处不在


还记得那段让人胆寒的视频吗?


女孩路过一位陌生男性身边时,突然被暴打。


两人互不相识,没有任何冲突。


仅仅是因为男生和女朋友吵了架,喝了酒,心情不好。



如果伤害可以预估,有源头可寻,还能提前做好准备。


可是,有些恶意就是毫无缘由地找上门来。


湖南长沙,一位独居女性因为外卖单,被邻居拿到了号码。


“你一个人在家吗?我上来找你玩一会可以吗?”



对方似乎早就盯上了她,对她的生活状况十分清楚。


“你没有男朋友,你的一举一动我都知道。”


即使威胁要报警,男人仍旧肆无忌惮。


“你打吧,只要能找到我。”



看完寒毛都竖了起来。


可叹的是,类似的体验,对很多女性来说并不陌生。


加拿大研究人员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66.4%的女性接过性骚扰电话;32.4%的女性曾被人尾随;60%的女性被无礼的注视过。


知乎用户@是梦想啊 分享过独居半夜被敲门的经历。


凌晨1点,敲门声响起。


她屏住呼吸,故意用很粗的声音问:“是谁?”


门外没有回答。


不到15分钟,敲门声再次响起。


她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吼道:“神经病啊。”


然而,门外竟然传来了带着笑意的回答:“不好意思哦,敲错门了。”


或许是感受到了她的恐惧。


对方越发肆无忌惮,甚至在白天也来敲门。


只留女主一个人,面对毫无缘由的恶意,防不胜防。

不被理解的痛苦,如影随形


在中国版《门锁》中,警察全程在线,陪伴共情。


这固然令人心安。


然而,现实中女性的恐惧,更多地是像韩国《门锁》那样,不被理解。



油管上曾有一位主播在万圣节开直播。


直播时,一位穿着红衣T恤,手拿武士刀的老头全程跟在她的身后。


她感到不安,一会停下来,一会继续往前,一会突然转弯,试图摆脱。


可老头却始终在身后。



直到她彻底崩溃,在人来人往的街头狂奔,想要甩掉老头。


这时,直播间中的大多数观众,表现出的却是“不解”:


“他应该没有在跟着吧。”
“是不是想多了。”
“可能是想跟你决斗一下。”


为什么在闹市区,这位男人能够肆无忌惮地尾随?


因为只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尾随就尾随了,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


只要辩解一句:“我跟着你干嘛,你才有病吧。”


女方就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就会被当成“疯女人”围观指点。



前文中,那个半夜给我打电话的朋友,就在一次在坐地铁时,被邻座的腿和手臂不断地蹭。


她站了起来,直视对方。


然而,对方没有任何退缩,反而是不加掩饰地盯着她,目光上下打量。


朋友怂了,在下一站就下了车,给异地的男友发消息。


然而,得到的回复是:“地铁上人多,你别乱想。”



在那之后,每当被陌生男性盯着,她就背后发凉,感到手指头被针扎般的难受。


朋友告诉我:“我知道不是每个男人都这样,但还是克制不住害怕。”


女性真正恐惧的,可能从不是“男性”,而是“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难以受到管控的暴力”


以及即便受到伤害后,也无人理解、无人帮助、无人回应的绝境。

并不用等到全副武装,才能做出反击


每当恶性事件发生后,铺天盖地的都是“女性该如何保护自己”。


但其实,女性的“自我保护”不可谓不够,甚至已经太多了。



点外卖要2双筷子、包里放艾滋病药、喊救火而不是喊救命……


太多太多。


那我们为什么仍要不厌其烦地重复?


因为这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其实就像是飞机上的氧气面罩。


尽管用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配备了它们,乘客就会安心


具体的方法其实也并不复杂。


比如:


在经济能力内,尽量住在安保系统完善的小区,记下地区派出所的报警电话。


在网络上,减少暴露个人信息。


外卖和快递,不要用真名。


拒收不知来源的包裹。


如果被恶意骚扰,记得向亲友求助,或者咨询警方。


如果感觉被尾随,不要有回应,待在人多的地方,也可以让朋友来接你。


出现失眠、噩梦等症状,不要觉得“矫情”,自己只是病了,及时求助专业帮助。


以上内容,出自壹心理出版的《女性自我保护手册》,希望能给独居的你增加一层铠甲。


除此之外,也可以试着移除心理层面的恐惧。


我们在做好能做的防范措施外,还需要面对那些“不确定”所带来的恐惧。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有接纳现实“复杂性”和“模糊性”的能力。


最后,请记住,我们反对的永远都不是男性,而是暴力。


看过一个“史上最棒的反女性暴力公益广告”。


里面的小男孩们被要求打一下身边的女孩,男孩纷纷摇头拒绝,


“打人是不对的,该反对暴力。”


“不能伤害女孩子,哪怕是用一朵花轻轻打她。”


真的很暖。


或许比起反复教会女性自保,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任何暴力,都不被允许!”


“面对暴力,每一次反抗都能得到支持。”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必再告诉女性“晚上少出门”。


而是如同《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中所讲: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


她的夜晚九点,应该是美丽的,没有恐惧。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壹心理:《女性自我保护手册》
南风窗:《被选中的独居女性》



文章分类: 心理学文章
权威专家
展曦婷
展曦婷
孟凡龙
刘菊
陈文
李昕蓉
杨丹
张利军
陶真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24小时咨询热线:18987279423
客服热线一:18087178516
客服热线二:18987472284
微信公众号:ykzx64668857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路滇池时代B座1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