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还是“我爱你”?![]() # 壹心人6大作业1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不乏许多这样的情况:
从子女的角度来说,我们不理解,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为什么能提出这么过分的要求,为什么不能听听自己的诉求,为什么非要把什么东西都按在自己的身上。 可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其实想的也差不多,这孩子为什么不听我话?为什么我是为了他好他感觉不到,我怎么可能有做错的地方,我的年龄和阅历都比孩子优秀,小孩子能经历什么啊? 实际上,正是这种模糊的边界和对彼此的认定不清,才导致了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虽然算不上是失败的,但绝对是伤痕累累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问题,成了所有父母都需要面对的难题,不是学会设立边界保持距离,就是要明白你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不要过分疏离。 无数的父母可能会发出疑问:我对我家孩子很好啊,我那么爱他怎么可能害他,明明是他不懂事儿不听话,我也没做什么不对的事情,这孩子怎么就好端端的忽然出问题了呢?是不是自己想不开啊……
当很多家长带着一种“怎么好端端忽然就这样”的念头去看待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的时候,很可能是我们已经在过去无数次错过了孩子的求助和暗示,最终导致了孩子的失望,孩子便不再像我们求救。 所以并非是“忽然出现”,而是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一手促成了这样的结果,把这冰山一角给忽视掉,还觉得只是自己的错觉,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那么,这个时候,您还能十分保证的拍拍自己的胸脯说:我没有什么对不起我家孩子的。孩子出现问题就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最直接的表现。 上面我们说到了边界问题是导致大部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出现问题的一大罪魁祸首,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感该如何把握? 一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血缘关系并不代表绑定关系,不如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边界感”产生了问题。 很多父母可能要这样说了:“我对我自己的孩子掏心掏肺,能给的不能给的都给了,别人都要说我溺爱孩子了,你还想让我怎么样啊!?”但是不好意思,请注意,很有可能就是这所谓的“该给的不该给的都给了”,恰好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 父母以为的无微不至的爱,对孩子来说,尤其是一定阶段或者已经彻底成年独立的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 随着现在信息获取速度加快,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多,其实现在的孩子因为接触到网络比较多的关系,远比我们想的要早熟,同样也就更加具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我们以为他们不会的,在我们那个时候可能确实不会,但是对于现在的他们而言,可能早就明白了,但是我们抱着不能说的心态,反而会让孩子觉察到不信任。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渴望一定的距离感,我们尚且知道再亲近的人也要保持距离,何况是他们呢?所以当某一段年龄到来,也许恰好他们会最想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距离,这个时候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边界感出现问题,进而引发矛盾。 所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都是做父母的需要明白,“孩子是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这件事并不意味着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拥有独立人格、人身自由,甚至是独立居住空间的人来看待。没有这一点,很多东西其实是无从谈起的。 二学会聆听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人的时候,其实很多事情也就和正常人相处是一样的了,比如你需要去尊重,去换位思考,去听取对方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的我说怎样就怎样。 所以我们第二个应当做到的就是:学会聆听。聆听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向我们顶嘴的时候,那种感受想必绝大部分家长是能够感同身受的,但是同样,反过来说,当孩子想要表达什么东西,而父母用这样的态度去驳斥的时候,其实跟孩子顶嘴父母是没有区别的——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也会有想要说的东西,而我们往往用“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你怎么学坏了?”、“这些东西你没必要知道”来搪塞回去,甚至是压抑这种诉求,时间长了,自然孩子也就不会再想去和父母沟通。 父母需要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思想,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的去聆听他们哪怕确实在我们看来很离谱,甚至很过分的内容。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批判,而是向孩子表示:我听到了,我有在认真听你说话,我不会说什么的。 这里其实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很多不敢在众人面前演讲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开口总是被打断,没有人把他们说的话当一回事,甚至不愿意听,表达的诉求被压抑的过多,长大后也就丧失了表达的能力。 所以,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聆听孩子的观点,不仅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开拓思维。这实在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妙事,为什么不试试呢? 三注意和孩子的距离就像我开头提到的例子,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空间,换衣洗漱这些事情,尤其是女孩子,其实作为父母的根本就不该去看,而不是觉得反正小时候也看过了,长大了看一看又怎么样的态度,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不愿意的不是么? 换句话说,隐私这件事其实也是导致大部分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好的原因。 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用日记本去记录一些自己的日常,或者干脆就说了这是我的日记,即使他没有上锁,即便放在了明面上,作为家长的也不能偷看,更不用说出于“看看孩子有没有学坏”、“看看孩子有没有隐瞒我什么”或者“今天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这样的心态去偷看,这其实都是为了侵犯孩子的隐私找的借口而已。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孩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涉及到可能被侵害,而孩子什么都不说,这个时候如果这种记录性的东西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虽然可以去看、去查,但是也要好好的跟孩子道歉,说明这是迫不得已,不是真的不尊重你的感受。 又或者比如孩子有了自己的各种小秘密:网上交了朋友啊,喜欢做什么事情啊。如果他不愿意说,我们也不能去逼问。这是孩子最起码作为人的基础,无关乎血缘,也无关乎亲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边界感并不代表着完全不约束孩子。如果从孩子小时候就以朋友的角度或者是孩子能接受的角度去和他交谈【比如什么知心大姐姐啊,好哥们啊,尽管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太尊敬?】,甚至主动寻找话题让孩子打开话匣子,孩子感觉到了平等和尊重,自然就不会避讳与父母交谈,而是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了。 最后就用蜜雪冰城歌曲里的一句话,到底是你爱我还是我爱你呢?其实无论是从谁的角度一定都是爱着对方的,只是这种爱的成分,多少是公正的,多少是夹杂着自己的私心的呢,对不对? 我是菲尔,愿世界和我爱着你。 ps:第一次写这种类型的文章,总觉得感觉很奇怪,也许是因为我明明是从孩子的角度却在写父母的事情吧,我非为人父母,仅仅是从自己和父母身上发生的事情得到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ω・)ノ 文:拂螺依德责任编辑:殷水
文章分类:
心理学文章
|